更多>> 联系我们
姑苏区谢友苏文化艺术工作室
地 址:苏州市平江路112号
电 话:0512-69168087

手 机:130-0451-8037

E-mail:xieyousu@sina.com 

        729169441@qq.com

网  站:www.xieyousuart.com 


苏式生活

理想的市井生活 浓厚的文化传承

——谢友苏和他的人物小品 2016-04-15 点击数:5481

图/谢友苏   文/陈爱华

 

      点开谢友苏艺术网,主页的题图是一幅市井人物画像《谁使人间乐翻天》。

画中男女老少笑成一片,或捧腹、或击掌,或揉眼、或掩面,笑得内敛的,偏过头去作小鸟依人状,笑得豪放的则咧开大嘴,直接滚到了别人身上。画中人乐成这般,旁观者亦忍俊不禁。不由使人想起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筵席上扮“篾片相公”那一回来。画风诙谐风趣,内容生动温馨,有浓浓的苏州味、生活味——这是典型的“苏式”风格。

家学渊源

       提起市井人物画,不能不想起谢友苏。就像提起苏州园林,不能不想起谢孝思。

      谢孝思先生,擅书画、工诗词,师从吕凤子、汪采白、徐悲鸿等大家,曾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,出版有《谢孝思画集》、《谢孝思诗文集》等著作。谢孝思在苏州是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,因保护苏州古城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杰出贡献,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“谢孝思星”。

      谢友苏为谢孝思长子,母亲刘叔华亦工诗书画。出生于丹青世家的谢友苏自幼喜欢画画,加上父亲谢孝思曾做过老师,一个会教,一个爱学,所以自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国画基础。

      1948年出生的谢友苏和许多同龄人一样,经历过物质溃乏的困难时期,经历过十年“文革”。上世纪60年代,谢友苏随“上山下乡”的大潮到太仓插队。下乡十年,让他有机会接近、了解基层劳动者的生活。其间他常常去菜市场、车站码头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写生,创作了大量人物速写,为以后的市井人物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

      1977年,谢友苏调回苏州,在大光明影院画了十多年海报。海报都是大型水粉画,从那时起,谢友苏开始接触到西画。影院的工作时间比较宽松,为他练习西画技法提供了便利。

      1985年,年近四十的谢友苏通过成人高考进入苏州美专深造,此间师从著名画家周矩敏和以“不发表、不展出、不卖画、不应酬”名世的刘振夏先生。

雏凤清声

      父母、良师的指导使谢友苏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和绘画基本功,多年的学习研究,潜心创作,他的风景画充满边寨山水的沧桑感、江南水巷的古朴感。自1992年以来,谢友苏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展并获奖,先后受邀在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、香港云峰画苑、台湾台北国父纪念馆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、杭州名人馆、苏州图书馆等地举办画展,出版有《谢友苏国画作品集》、《谢友苏人物画集》和《市井》绘本等。

      近年,周矩敏一批题为“散淡人生”的人物系列小品,对谢友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。他为自己那些积累多年的人物素材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。素材与画功的厚积薄发,使得谢友苏创作出了一大批有着自身感受的人物小品。

       翻开《谢友苏人物画集》,那些画面或浅显直白,或意味深长,走过七、八十年代的人,会在不经意间被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

《不惑之年多困惑》,画中算命先生与不惑之年的汉子着装一黑一白,体型一瘦一胖,脑袋一尖一圆,形成鲜明对比。更妙的,算命先生一副进攻的架势:身子前探,藏在黑色镜片后面眼神诡黠,头发稀黄、八字须上翘,伸出的小指头指甲长而尖。白衣汉子则低眉端坐,眼神呆滞,身子略向后欹,一副任人摆布的样子,看情形心理防线已快不守。这不惑之年的“惑”,非但解不得,怕是要更深一层了。

《明朝又是孤舟别》,四条汉子饮酒,醉倒的、求醉的、倒酒的,三人面朝那位持盏微醺的,显然众人是在为他饯行。既是孤舟别,想必有诸多不舍与牵挂,又不擅女人那种“执手相看、无语凝噎”的细腻表达,惟有男人惯常的方式——酒盅子盖脸,一醉解千愁。一旁的行囊与油纸伞,平添几许缠绵意味。

文化传承

      绘画与文学创作有一个共同点——来源于生活,又要高于生活。

      在谢友苏的画作中,光屁股小男娃、翘胡子老翁,茶壶、鸟笼、躺椅,是最常见的元素。夸张的人物造型加上熟悉的生活场景,构成一幕幕市井小民的鸡毛蒜皮,琐碎但温馨。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,“满满都是正能量”。

      这些人物原形皆来源于生活,犀利的洞察力以及诙谐的表现手法,使这些小素材鲜活起来,构成谢友苏作品的风格。以小见大,这正是谢友苏人物小品的魅力所在。

       常有人问谢友苏:“很平常的事到了你笔下怎么就那么生动有趣?”谢友苏回答道:“其实每一幅画都有一个创作过程的,并不是单一的场景再现。比如我创作《惊梦》这幅画,那是1954年我在门口乘凉,那户人家的小女儿拉着裤子叫爸爸抱。印象特别深刻。可是要怎么创作这个主题呢?我动了一番脑筋。首先出于传统思想,把小女孩换成小男孩。

但是起初呈现的画面很单调,于是我又创作了场景:画面中加上母亲,让男孩手举竹竿给母亲晾衣服。男孩子卖力地举着竹竿,结果导致裤子滑下。于是男孩回头叫午睡中的父亲,同时又与母亲相呼应,故事感就强了。”正因为这些平凡而有意趣的生活味,谢友苏的画常被一些网页文章、微信公众号用作配图。对此他乐呵呵一笑:我的画作本身就是针对老百姓的,被他们喜欢,也是我的荣幸。但是希望不要忘了署名。

     “生活本身是有趣的,美好的,虽然也有烦恼、忧虑、辛酸乃至不幸,但你如果以平和、达观、愉悦的心态对待生活,就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情趣。”正是因为对生活与艺术的热爱,谢友苏在遭遇与同龄人一样“读书、插队、返城”的命运时,能够泰然度过,在不平凡的环境下笔耕不辍;在人到中年时依然力求精进,学习西画创作,为日后的人物小品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 

     “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,很多老城区虽在,但是很多生活场景正在慢慢消失,而我所能做的,就是拿起笔,记录下这片老城区里市井小民的生存状态,记录下这片老城区的历史。我父亲为保护苏州古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我这么做,也算是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他的事业吧。”

谢友苏说,“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生活平凡和温馨的一面,这是一种理想的市井生活,这是一份浓厚文化的传承。”

版权所有:姑苏区谢友苏文化艺术工作室 苏ICP备14039203号     友情链接:常熟装饰公司